recent news about nuclear energy

《專家傳真》夢幻與現實的抉擇-核電政策的經濟思索
【中國時報 / 新聞速報】 2011-06-08 
第一,從全球大環境的演變情勢,地球暖化是人類社會在今天也是可見未來所面對的最大威脅,其肇致原因,一般皆歸咎於二氧化碳CO2排放持續暴增所致,聯合 國的調查研究資料顯示,碳排放的元凶,以發電最大占35%、交通運輸占30%、產業占20%,三者合計高達85%,而燃煤尤其是發電排碳的最中之最,燃煤 的每小時單位碳排放955,是核電的240倍;而現在全球的能源使用狀況,潔淨能源的貢獻率占比29%,不到全體的三分之一,其中核電占19.5%(達七 成水準)、水力發電占7.0%、再生能源2.4%(即風電1.3%、地熱1.05%、太陽能0.05%)。聯合國預測,到2025年,潔淨能源份額占比, 可能提高為三分之一,但是再生能源的最大可能率,也祇能提高到5%的頂峰值,換句話說,即使再過15年,祇占5%的再生能源,絕對無法取代其他的95%, 成為任何社會的基載能源。
第二,對於能源使用的政策抉擇,其不同的使用的選擇,所需各別面對的風險,包括營運管理過程的意外、天災人禍肇致後續負效應、對生態環境的衝擊、對 社會價值行為的劣化變異影響,當然都是今天,不論是用核或非核,所必要預測評價探討的重點。在用核與非核的能源政策選擇中,非核的選項,除了占2.5%的水力及再生能源,可以稱之為潔淨能源外,其他占絕大部分的用氣、油、煤之火力發電,都是骯髒能源,在臺灣,尤其是必須以燃煤為其唯一必選,是則非核不非核的議題,究其實,也就是用核電或用燃煤發電的選擇罷了。

用核的風險機率,在過去40年來,全球442座核電廠中,曾經意外災變的是美國三哩島、蘇俄車諾比及最近日本福島,前二者根本是人為因素 所肇致,福島則為系統缺失所致,但3案之直接致死人數,均在兩位數以內,受衝擊空間範圍亦限在方圓10公里之內;但是火力發電的全球CO2排放量三分之一 強貢獻度,才真正是引申地球暖化的最大元凶,其所肇致的人類死亡、動植物滅絕,則是以百萬億計算的;核電是聚焦的急性病,容易形成新聞與關注的重點,燃煤 之禍,則以其價廉而普及分散,除非像2006年高爾提出「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之控訴那樣,否則容易讓人失卻感覺,而率以注意力之輕忽。
第四,從更務實的政治社會現實來看,若用核、非核效益與成本之轉嫁負擔,完全排除政府之補貼、補助,而必須讓能源費率與電價,充分且完整地予以反映 成本,則社會民粹的態度、判斷與抉擇,必然就會有所改變!更何況,在一個自由市場經濟的民主社會,所有公共行動與政府決策,本須依循「多數決定」的普世基本法則,不能因為喧嘩高調、抗爭激越,就要因之改變為「少數擅專」「少數否決多數」的乖異決策;在這種決策思維中,核電政策公投的可信賴度及其「多數代表性」,應該遠遠高過「千分之一怒吼上街群眾」的大社會意向。
---
核電弔詭:德國不要法國要,都是民意決定!
【聯合報╱社論】2011.06.07 02:44 am
宣布廢核的德國,一九九八年社民黨與綠黨組成紅綠聯合政府前,經歷很長且激烈的核電存廢辯論,一九九八年聯合政府確定廢核的政策目標,開始做廢核準備;展開兩項關鍵工作:積極尋求民眾共識、逐步訂定相關法律。
公元兩千年聯邦議會通過「再生能源法」,規定電力公司必須以一定價格買回「綠色」電力,此舉保證投資綠色發電的獲利,使得德國再生能源比率及技術迅速成 長。二○○二年修改「原子能法」,給予政府不再發出新核電廠執照法源;同一年還通過「節能法」,透過對住、商、運輸節能的補貼與獎勵,達到減少全國能源總 消耗量三成的超高目標。

紅綠聯合政府限制核電、節能、發展再生能源三管齊下,逐步建構廢核環境,以及能源消費轉型,其實已等於宣布核電廠逐一除役後自然成為非核家園。此外,歐洲互聯的大電力網,提供聯合政府放手推動廢核準備的有利條件,缺電可以向法國買核電,故不存在缺電問題。

二○○五年底基民黨勝選梅克爾上台,基民黨傳統上支持核電、核工業,去年九月梅克爾政府甚至還一舉批准十七座核電廠延役十二年。福島核災後,梅克爾一改立 場,宣布二○二二年廢核,外界多認為是選票考慮,基民黨去年以來地方選舉幾乎每戰皆敗,梅克爾因而選擇轉向德國居多數的廢核民意。
法國的核電態度則與德國完全不同,四十年有計畫地推動核電,不但發電量高占總供電近八成,還賣電給德國、義大利、荷蘭等國,核電技術及核工業更是全球龍頭。這樣的核電成績,關鍵在於成功地與民眾溝通,取得民眾支持。

一九七三年第一波石油危機,法國深受衝擊,龐畢度總統決定掙脫高度依賴進口化石能源的困局,政府第一個動作是與民眾溝通,著名的「四個零」說帖,凸顯出法 國石油、煤、水力、天然氣的能源蘊藏匱乏「都是零」,讓民眾做決定,是要繼續依賴不穩定的進口能源,或者發展核電為「準自產能源」。

「四個零」的溝通打下法國成功發展核電的基礎,更關鍵的是,近四十年來法國能源當局沒有鬆懈過溝通,國營電力公司持續每年邀請十萬民眾參觀各地核電廠;網 路資訊透明,隨時可以查到鄰近核電廠運轉資料,讓核電廠不再神祕。三月日本福島核災震驚世界,但法國的民意支持核電的比率沒有絲毫減少。
台灣的核電最欠缺的正是溝通。從核一廠民國五十九年核准興建,迄今超過半個世紀,政府幾乎未與民眾溝通過,民眾對核電從來不曾有機會表達態度,以致核電幾十年來一直是社會爭議焦點;台電當局甚至在六○年代一次國建會上坦承,「就是要趁人民不瞭解核電時趕快蓋廠」。
因為不重視溝通,三哩島、車諾比核電事故發生後,民眾對核電廠從陌生、疏離,發酵成疑懼、拒絕,以致核四廠民國六十九年宣布興建,一直風波不斷,迄今卅一年未能商轉,已創下全球核電廠工期最長的紀錄。幾十年因為核電引發的社會紛爭、資源浪費,這個代價太高了。
---
德國內閣通過漸進式廢核法案
【中央廣播電台】2011/6/6 18:09
此外,德國內閣今天通過的這項廢核法案,也把焦點放在如何補足廢除核能後所需的替代方案。目前德國核能發電約佔全部電力供應的22%。

根據報導,替代方案包括建立新的燃煤及天然氣等火力發電廠,擴大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的範圍,降低德國能源使用率,以及改善傳輸網路能力等。
---
核電業者抵制廢核 德媒:只有反效果
【新頭殼 newtalk】 2011.06.08
---
社論-台灣不要被「非核家園」綁架
【工商時報】2011-06-06
目前德國是全球最早扶植太陽能產業發展的國家,政府更是積極投入再生能源的開發,而且訂出極長期的能源政策,例如至2020年再生能源占發電的比重要達到25%以上,至2050年要達到8成。由此可知,梅克爾的廢核政策看似倉卒決定,其實德國早有想法,只是日本核災促使德國民眾的想法積極表現在地方選舉上,才迫使執政當局提早確定廢核的時間。
目前使用核電的比重,也是能否廢核的重要因素。按德國環境部統計,去年德國有22%的電力來自核能,約有17%來自再生能源(即綠能)。而台灣核能發電只占了12.6%,比重不算高,況且依台電的資料顯示,2010年台電備載容量高達23%,而一般國家的備載容量只有15%,因此只要增加其他能源的發電方式,廢核並不難,這也是民進黨主張廢核的主要依據。

台灣除了核能發電外,其他75%以上,全都是火力發電,雖然政府已在鼓勵其他風力或太陽能的替代能源,但其比重極低。如果要廢核且維持目前的供電和電價,只有增加火力發電一途。但台灣目前最重要的能源政策,而且已對國際做出承諾,就是要減碳,增加火力發電根本不可行。

再來看成本面,台電公司日前指出,若核能發電完全停止,由天然氣取代,台灣每度電費將從2.62元,調漲到每度近4元。國營會副主委陳昭義則說,如果台灣改成能太陽能發電,每度電價至少超過10元,將嚴重影響台灣的國際競爭力。而目前台灣就是因為電力成本便宜,才能夠維持出口競爭力。若因廢核而使電力成本倍數增加,台灣經濟立即面臨危機。
吳揆說,台灣發展再生能源的環境與德國有很大不同,德國再生能源價格與與電價相去不遠,但台灣電價相對便宜,如果把發展尚未成熟穩定,且目前價格偏高的再生能源做為替代,台灣一定受不了。
---
德國內閣批準退出核能計劃 2020年關閉所有核電站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訊.COM)】2011-06-06 21:56:32
德國此深遠的能源策略是受日本核危機影響,扭轉了2010年秋季認為核電站生命周期理應延長的觀點。退出核能需要改變電網擴張計劃和可再生能源補貼計劃,如太陽能和風能。

德國執政的基督教民主聯盟(Christian Democrats)和德國自由民主黨將分別獨立討論計劃細節,諸如核電站逐步退出計劃,以及是否部分核電站仍然待命,以確保電力供應。

德國總理默克爾3日同意了逐步撤銷核能的計劃,該國核電力供應2010年占據全部電力供應的23%,而且堅持至2020年將可再生能源發電所占份額翻倍至35%的計劃。

德國5月30日宣布,將於2022年關閉國內所有的核電站,并永久關閉8座停運核電站。
---
決定暫無響應 新型能源現契機 德棄核或改變全球能源格局
【星島日報】2011.06.07 
德國總理默克爾5月30日宣布,立即關閉其中8座反應堆,並在2021年之前關閉其他大部分反應堆。瑞士政府之前也表示,瑞士現有5座核電站將於2019年至2034年陸續達到最高使用年限。之後,瑞士將不再重建或更新核電站。
從上述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表態可以看出,德國和瑞士有關棄核的決定並沒有得到太多的響應。尤其在主要發達國家看來,目前核能的利用價值遠遠大於它對於人們的危害。換句話說,核能所產生的利益價值遠遠大於它的潛在成本。

即便對於此次深處核事故漩渦中心的日本,亦是如此。
但是,有市場分析認為,德國和瑞士的棄核決定,給世界各國加大在核能以外的新能源的研究開發提供了契機。世界各國會更加積極地去研究開發諸如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等風險更小利用價值高的能源利用方式。

投資銀行巴克萊資本表示,德國放棄核能後,預計長期內將逐步擴大可再生能源及天然氣的發電比例。默克爾則表示將向內閣提出多達6項能源政策提案,包括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能,提出新建築保溫目標,以及改造新型智慧電網等內容。
---
法國堅持發展核電:採用核電是法國恰當的選擇
【中華工商時報】2011年06月20日 09:19   
經過50多年的發展,法國建立起強大的核工業體系,能源供應實現了自給自足。1970年,法國80%的能源依賴進口,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能源自給率達到50%以上。目前,法國75%以上的電力供應來自核能,本土共建有19座核電站,58台核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達63100兆瓦。
核電安全是核電發展的關鍵,也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法國原子能委員會主席貝爾納·畢戈認為,日本福島核事故的技術原因並不是個謎,新一代反應堆EPR可以滿足安全方面的需要。法國阿海琺集團總裁安妮·羅薇中認為,新一代反應堆EPR完全有安全保障,即便遇最壞情形——堆芯熔化,也可以限制在核電站內部,不會泄漏到空氣、大地中去。儘管40多年來,法國核電站一直安全運營,未發生過一起核事故,並且為了確保核電安全,法國建立起一套嚴密的制度,對核電站採取了系列化和標準化的管理,從核設施的設計到退役銷毀,再到放射物的運輸,都有法可循,但日本核事故給法國敲響了警鐘。法國政府決定對所有核電站進行安全狀況檢查,保證其安全性,並將關閉通不過歐盟標準測試的核電站。
首先,法國核電的經濟效益突出。據法國核學會(SFEN)公佈的數據,法國核能工業創造的附加值每年達200億-280億歐元,發展核電使法國避免進口大量化石能源,如石油、煤和天然氣,為此每年可以節省約60億歐元。核電還為法國本國的貿易平衡做出了很大貢獻,估計每年達到110億歐元。
---
國際/日核事故令全球重審核政策 多國宣佈永久棄核
【中央日報】2011-06-18 12:00:55
5月10日晚,日本首相菅直人在首相官邸舉行的記者會上宣佈,中止日本政府以前制定的能源發展計畫,對於國家的能源發展戰略進行重新研究檢討。日本能源計畫規定,到2030年,日本的原子能發電的比例要占到整個國家電力的50%。而目前,日本50多個核電站機組的發電總量只占到國家電力的30%。  

菅直人指出,迄今為止,日本的電力發展依賴於核電和火力發電兩大支柱,今後要重點研究太陽能和風能等新能源的發展,要讓自然能成為日本電力的根本。 這是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發生以來,菅直人首次表明將停止核電的發展,廢除日本政府制定的以核電為主的能源發展計畫。  
6月7日,日本媒體報導稱,菅直人等高官正在考慮是否在2012年4月前關閉所有核電站。由此造成的電力短缺和其他能源消耗支出大幅增加,是關閉所有核電站的兩大障礙。  

7日晚,菅直人在官邸召集經濟產業省和相關領域的負責人召開會議,討論今後日本發展的新成長戰略,並決定吸取福島第一核電站洩漏事故的教訓,對目前正在實行的核電政策進行根本的改革。會議討論到是否應該完全關閉核反應爐。  
---
義大利公投一面倒 向核電說不
【聯合報】2011.06.15 03:08 am
義大利在12、13日一共進行4場公民投票,投票率五成七越過五成的有效門檻,高達95%的民眾表明反對總理貝魯斯柯尼內閣的立法案,包括封殺重啟核能的提案,讓義大利成為繼德國後,第二個確定棄核的八大工業國。

在車諾比核災後,義大利已於1987年經由公投宣示廢核,目前義國並無運轉中的核電廠。但貝魯斯柯尼提出興建新核電廠、恢復核電等構想,打算2030年時讓全國電力的25%來自核電。如今遭公投否決,義大利往後已經不太可能恢復核電。
去年,義國將近65%的電力來自化石燃料,22%的電力來自再生能源,13%從國外進口,包括法國的核電。經濟發展部長羅曼尼表示:「再生能源占的發電比例將比現在大得多。」義大利政府將於夏季過後召集產官學界制定新的能源目標,在年底前提出新的能源政策。

鮑里指出,水力發電目前是義大利替代能源的主要來源,約占15%,但是成長空間很有限。風力發電則受制於風速不夠強和海深,只占2.5%,讓離岸風力電廠的建造困難重重。現階段需要政府大力補助的太陽能發電,只占0.5%。但業者表示到2020年時,太陽能發電所占比例應可達到10%,成本降低後就不需要政府補助了。

義大利進口石油和天然氣,利比亞是主要供應國之一,動亂讓購買石油及天然氣的成本增加。米蘭MIP商學院院長史賓納表示,義大利的經濟成長率幾乎是零:「我們的能源價格將會繼續是歐洲最高,對企業將是負擔」
---
能源政策 迫切轉向再生
【工商時報】2011-06-19
行政院主計處甫完成的統計顯示,今年首季進口原油占GDP比重升至6.44%,創下近28年次高水準。中研院院士胡勝正表示,高原油依賴雖是油價高漲所致,但也顯示再生能源政策已更趨迫切,否則日後隨著核電廠除役,台灣對原油等能源的進口依賴將進一步升高。

主計處指出,台灣原油進口總值占GDP的比率,十年前還不到2%,隨著原油價格大漲,這項比率升至100年首季已達6.44%,僅低於金融海嘯那一年,創下民國73年以來次高。若把煤、天然氣等能源計入的話,全體能源進口金額在首季占GDP的比率更升至11.26%,也創下歷年次高。

中研院院士胡勝正表示,這項比率確實太高,原油價格高漲當然是重要原因,但這也顯示台灣的能源政策是該再進行調整了。過去大家認為利用核電可以降低對原油、煤、氣的依賴,但隨著福島核電事件,降低對核電依賴又成國際主流,這兩者基本上是衝突的,唯一的辦法是降低能源需求、擴大再生能源的運用。

胡勝正說,核電占台灣總供電量18%,雖不宜馬上大轉彎提前除役,但長期而言必須減緩對核電的依賴,如今連核電占40%的德國都決定在2022年(民國111年)讓核電廠除役,大力發展太陽能光電,台灣在太陽能光電產業一向具有優勢,這項發展對台灣也許是個契機。

胡勝正強調,目前太陽能發電的成本確實較高,但是外國專家估計在全球規模經濟下,大約三至五年太陽能發電成本即可降至目前的平均發電成本(油、煤、氣、核能等發電成本的平均數),這個發展值得密切注意。
---
我見我思-非核 先圖利再生能源
【中國時報】2011-06-20
擺在眼前的結構是;台灣的火力發電近八成、核電近二成,水力發電三%,其它再生能源不到一%。為了減碳,火力發電難再增,此時要砍核電,台灣馬上面臨電力不足,民眾接受度低。真要創造非核條件,就該先把再生能源比重拉高。
其實,看看國外成功的例子,方法簡單得「不值得一提」,就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政策引導市場,採固定電價、高價收購。
丹麥在一九九○年代開始大量建造風電系統,方式就是以有厚利的固定電價收購,結果是以風電為主力的再生能源占總供電比重拉高到近三成,甚至成為全球風電產業的領導者。但到二○○四年後,丹麥捨固定電價改採奇特的「碳憑證」交易,從此不再有風電裝機,廠商也出走。德國同樣採固定電價方式,也在十多年內,把再生能源比重從三%拉到十七%。原本發展緩慢的大陸,在四年前採此方式後,也讓每年風電容量增加量高居全球之冠。
太陽能發電情況亦相同,國外鼓勵太陽能發電,最重要者是針對家庭用戶,希望讓每戶安裝,分散大電廠的負擔。但因其成本更高,每度電大概要十元上下,遠高於目前的二元多。一般家庭如安裝每天可供電十度左右的太陽能系統,大概要花五十萬元上下,但與省下的電費相較,卻絕對不划算。
怎麼辦?真要推,只能請政府補貼啦。德國政府對家庭安裝太陽能系統,補貼最高可達七成。台灣,能作到嗎?如果作得到,再加上漂亮的收購價,該有不少民眾搶裝,再生能源比重當然能提高。
無論從壓制需求、或創造再生能源增加的誘因來看,提高電價皆有其意義。而且以總體面看,九九%能源都仰賴進口的台灣,每年耗費龐大的外匯進口能源;近幾年國際能源價格上漲,台灣每年幾乎都要增加一、二千億元進口能源。增加再生能源的投資,相較對外購買能源省下的錢,絕對划算。

0 個腳印:

"Nature is but an image or imitation of wisdom, the last thing of the soul."

"Nature is but an image or imitation of wisdom, the last thing of the soul."
-- Plotin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