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週




美國為什麼吸引各國移民?這是我在美國這幾個禮拜的日子裡一直問自己的問題。美國,尤其是加州 Berkeley 的自由開明風氣是一大主因。這邊的校園生活和台灣截然不同。這裡提供了更多選擇,但同時也有更多誘因讓學生無法專心於課業,像是每個週末的派對文化、戶外活動盛行的風氣,等等。但為什麼 UCB 又會成為全球知名高等學府呢?我想就是這種自由風氣讓學生能發展自己的潛能、激發創意,成為「獨特的知識份子」。

也因為這種多元環境,造就了各種不同的學生。我認識的人裡,有人每天都會去圖書館讀書,也有人每天都出去跑派對、去健身房。這裡提供了更多選擇讓你成為你想要成為的人。而 UCB 資源眾多-除了有多坐規模不小的圖書館外,還有佔地整個後山的植物園、設備完善的健身房、人類學博物館、電影藝術博物館,等等。這環境讓學生能在自由的校園裡投身多元的學術研究。
                  
我國雖然在東亞裡算是相對多元的國度(相較於日本、南韓等),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和豐富的多元生態環境,算是個族群複雜的移民社會。與美國同樣是民主的資本主義、市場導向社會,但我們的高等教育校園裡卻少了這種自由開明的風氣,即使美國的自由開明、資本主義也引起許多詬病,但它提供的可能性卻仍吸引各國移民「掏金」尋找「美國夢」。這種各國人才聚集的社會正提供美國蓬勃向上的動力。

反觀我國若要在高等教育上更上一層,首先需作的是建立對「知識」的重視和尊敬。大部分的美國學生對高等教育所追求的知識是認真的,而非我國是因為在課業競爭、父母壓力下才升學。這一前提造成兩國學生對知識的認知不同。若社會風氣稍有改變、學生和家長有了這種理解,教育制度的上層官員也會受影響,進而訂定對「教育」有實質改善的政策和計畫。我國的高等教育並不會落於人後。

UCB 的日子裡我也認識很多南韓人,而他們經濟上的富足和人數眾多也讓我擔心我國經濟上的發展,因為南韓是我國在IT產業方面的勁敵。而南韓政府在培育他國的人才也是十分積極。舉例來說,我南韓室友的男友也是韓國人,從韓國首爾大學學士和碩士畢業,今年秋季即將在Stanford修讀生化科技的博士學位。他拿到南韓政府的獎學金,並同時獲得 StanfordUCBMIT等知名學府的全額獎學金補助,而他最後選擇 Stanford 就讀。毋庸置於地,韓國學生勢必成為我國的競爭對手,而我國學生要如何在國際舞台上突出也是一大考驗-同時考驗著我國學生和政府制度。

0 個腳印:

"Nature is but an image or imitation of wisdom, the last thing of the soul."

"Nature is but an image or imitation of wisdom, the last thing of the soul."
-- Plotin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