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想了解你們,你們卻不想了解我們」

今天上某堂課,兩位中國來的交換生如是說。

其中一位說她想來台灣是因為她不相信人們在中國說關於台灣的一切。她覺得要親自來到台灣才能知道,才能看到。她很想了解台灣,對台灣非常好奇。

但是她來了這個學期,發現這好像偏向單方面的。通常是中國學生很想了解台灣,但台灣學生對中國卻不是很想了解,一付無所謂的樣子。

這情形我知道,在海峽尋新時就有想過。

我今天終於能夠將想法付諸於文字了。

我想中國對台灣那麼想了解,可能歸根於台灣的(流行)文化在中國滿受歡迎的吧。但相對而言,台灣的日常生活中,除了中國製的商品、中國來的觀光客,還滿少聽到關於中國文化、娛樂、創意產業的事情。

這樣說或許很偏頗,但我覺得,畢竟中國是個專權的社會,風氣相當壓抑,無法創造出一個多元、蓬勃的娛樂產業。或許資金、市場比台灣大的多,但是在多元豐富度卻無法相比。因此對中國學生而言,台灣這種很多元,甚至是吵雜、喧囂的生活方式是相當特別的。

而人總是會被與自己不同的事物吸引吧,看向自己所沒有的。

而我自己也捫心自問:我很想了解中國嗎?

其實沒有。
因為我始終覺得中國是我們最大的競爭敵人。這並不表示我政治立場是綠的、藍的,或是台獨份子。我只是實話實說。中國的崛起在全世界上都被每個強權視為競爭敵手。

若說我想了解中國的話,我只對新疆比較感興趣。我一直很想去絲路。

即使高、國中都學了滿滿的中國地理和歷史,文言文也學了,四書五經也學了,但是中國對我來說,就只是個我的祖先來自的地方。中國只是中華文化的根源地,而世界上被共享的文化何奇多,何必就因為「我們都是來自同一個文化,說同一種語言」而把我們歸為同一個社會、同一個國家呢?

我是台灣人,我擁有中華文化的背景,我祖先來自中國東南沿海和北方的外族但這一切都已經不可考。我說北京官話也說閩南語,但我出生在台灣也成長於台灣。我也說英語和日語。

我學中國的地理、歷史,但是我也學全世界其他地方的知識。我從歷史中看到中國的歷屆王朝興盛衰敗,以及近代殖民主義下的犧牲和頹靡;但我也知道自十九世紀末台灣就被中國割讓給日本作為馬關條約下的籌碼。

台灣是蕞爾小島、彈丸之地。始終不得中國內陸歷屆朝廷中心的喜愛。

島嶼這個地理條件是移民者的皈依。美國,英國,不也是這樣。接受彼此差異,尊重彼此差異有這麼困難嗎?

在海峽尋新論壇中,接觸到一位不是討喜的中國學生。他讓我對中國更加失望。因為我看到一個自大的影子,對自己近來崛起的經濟實力、漸為顯學的文化霸權感到驕傲。

驕傲不事件壞事,但是他的自豪中帶有一種「以上對下」、「以大對小」的優越感。即使他想表示友善,但我感覺出這友善只是他的包裝紙。他想給的禮物是老調牙的「血濃於水」這一套。

完全沒有尊重彼此的差異,或者根本不想理解彼此的差異。

在這種情況下,我怎麼會想要去理解中國呢?一個世界工廠?一個想奉行馬克思主義卻淪為紙醉金迷、貧富不均的資本社會國家?

一個地大物博的社會卻被束縛在狹隘的思想體系裡,彷彿大人穿童鞋般不何腳。

我為什麼不想理解中國呢?值得探討的問題。

0 個腳印:

"Nature is but an image or imitation of wisdom, the last thing of the soul."

"Nature is but an image or imitation of wisdom, the last thing of the soul."
-- Plotinus